初秋的北京,天高云淡,在国家体育总局一间简洁的办公室里,刚刚结束一场高水平赛事视频复盘分析的蒋叶非接受了我们的专访,与赛场上那个眼神锐利、手势果决的裁判形象不同,眼前的他沉稳内敛,言语间透着一股经过岁月沉淀的从容,当话题触及裁判生涯的起点,特别是那段充满挑战的国际赛场初体验时,他的目光投向窗外,仿佛穿越时光,回到了那个既紧张又无比兴奋的赛场,那段被他视为最宝贵财富的成长序章。
“那是在亚洲青年锦标赛的赛场上,”蒋叶非的记忆闸门缓缓打开,细节依然清晰,“那是我第一次以主裁判的身份站在国际比赛的舞台上,场馆里人声鼎沸,不同语言的呼喊、不同肤色的运动员、聚光灯下的炙热感,一切都那么新鲜,又那么充满压力。”他坦言,尽管在国内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,并通过了严格的考核,但真正踏上国际赛场,那种全方位的冲击力还是超出了预期。“不仅仅是规则的熟练运用,更是对比赛氛围、文化差异、临场沟通的巨大考验,我记得开场哨响前,手心里全是汗,但你必须让所有人看到你的镇定和自信。”
那次执裁并非一帆风顺,比赛中段,一次关键的对抗判罚引发了客队教练组的强烈不满,场边瞬间充满了火药味。“当时那个球发生在电光石火之间,需要你在零点几秒内做出判断。”蒋叶非回忆道,“我的第一反应是根据规则做出了判罚,但对方教练因为角度和情绪原因,认为那是一个不存在的犯规。”面对质疑,年轻的蒋叶非没有慌乱,他严格按照程序,先是清晰、坚定地向队长解释了自己的判罚依据,然后沉着地走向场边,与情绪激动的教练进行沟通。“我告诉自己,必须保持冷静和专业,我耐心听他陈述,然后用简洁的语言重申了我的观察角度和规则条款,重要的是,你要让对方感受到,你的每一次判罚都是基于事实和规则,而非个人倾向。”这次成功的危机处理,最终平息了风波,也让他深刻体会到,国际赛场的裁判,不仅是规则的执行者,更是情绪的疏导者和比赛的掌控者。

回顾那段经历,蒋叶非感慨良多。“那次比赛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很多不足,对国际篮联最新规则精神的理解深度,对不同国家球员比赛习惯的熟悉程度,以及在高压环境下保持绝对专注和情绪稳定的能力,都需要进一步提升。”他并不讳言挫折,“确实有过判罚失误后的自责,有过被误解时的委屈,也有过对自身能力的短暂怀疑,但正是这些挫折,成为了我成长最快的催化剂。”
国际赛场的“首秀”结束后,蒋叶非养成了一个伴随至今的习惯——深度复盘,他会反复观看比赛录像,不仅是看自己的每一次判罚,更是研究优秀同行们的执裁艺术,分析不同情境下的最佳处理方式。“挫折本身不是财富,对挫折的反思和总结才是,每一次失误,都让我对规则的理解更透彻一分;每一次沟通的挑战,都让我更注重跨文化交流的技巧。”他将压力视为磨刀石,认为正是国际赛场的高标准、严要求,逼迫他跳出舒适区,不断突破自我瓶颈。
随着执裁国际大赛经验的丰富,从亚锦赛到世界杯的预选赛,再到更高级别的洲际俱乐部赛事,蒋叶非一步步走得坚实而沉稳,他将首次国际执裁的宝贵经验迁移到后续的职业生涯中:始终保持着对规则的敬畏与钻研,坚持着赛前充分准备、赛中果断决策、赛后细致复盘的工作流程,他深知,裁判的权威并非仅仅来自胸前的徽章,更来自于每一次公正、准确、令人信服的判罚积累。

作为国内篮坛公认的优秀裁判之一,蒋叶非也开始承担起培养新人的责任,在与年轻裁判交流时,他总会分享自己首次执裁国际比赛的故事。“我告诉他们,不要害怕第一次,不要畏惧挫折,国际赛场的紧张感是真实的,犯错的可能性也存在,但这正是成长的必经之路,重要的是,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,敢于面对挑战,善于从每一次经历中学习。”他鼓励年轻人要主动寻求机会,开阔视野,理解不同篮球流派的文化背景和比赛风格,这样才能在国际赛场上做到游刃有余。
从青涩到成熟,从紧张到从容,蒋叶非的裁判之路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: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,都浸满了奋斗的汗水与坚韧的意志,那条初次踏上国际赛场时感觉漫长而充满未知的道路,如今回望,已成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坚实的基石,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怀揣梦想的体育人,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裁判,真正的成长,往往就蕴藏在那些充满挑战、需要咬牙坚持的时刻,唯有历经风雨洗礼,才能见到最绚丽的彩虹;唯有跨越挫折的沟壑,才能收获真正的成熟与强大,在更高的舞台上绽放属于中国裁判的智慧与风采。
评论